摘要:10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電力和煤炭等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和經濟平穩運行。會議強調,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由分別不超過10%、15%,調整為原則上均不超過20%。在電力供需偏緊背景下,電價有望上漲。需要指..
10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電力和煤炭等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和經濟平穩運行。 會議強調,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由分別不超過10%、15%,調整為原則上均不超過20%。在電力供需偏緊背景下,電價有望上漲。 需要指出的是,是交易電價上下浮動20%,電力資源將更好地回歸商品屬性,電價上漲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因煤炭價格上漲導致電廠長期虧損的困境。 也就是說電價上下浮動20%,主要是電源側受益,發電廠對電價的漲幅有一定的話語權,這將進一步推動資本投資電力項目的積極性。 煤電、風電和光伏影響不大 長期來看,為實現3060雙碳目標,去煤減碳依然是大方向,因此煤炭投資規模依然將會受到限制。單體項目投資機組都在百萬級以上,主體以央企為主。 煤炭的成本占煤電項目運維成本近70%,已經完全商品化,而且作為金融市場的期貨一定會被炒作,因此資本想在煤電博弈中獲益很難。 對于資本來說,新能源將是投資的重點區域。而風電和光伏都屬于低密度資源,發電量如果要想上去必須大規模的開發,因此對土地資源的需求非常大。 而且風電和光伏發電效率低下,發出的電也不穩定無法實現大規模并網,如果配以儲能和調峰電站度電成本將達到2塊以上,回收周期至少在8年。 因此對于資本來說,長期持有風電和光伏靠發電掙錢還是不劃算。風電和光伏依然是裝備為王,電廠建成后由央企接盤才是最佳選擇。 生物質電廠經濟分析 相對于煤電、光伏和風電,生物質發電不但投資空間大,而且電價上浮對沖燃料成本,電廠的經濟性遠遠超過了風電和光伏。 與煤電一樣,燃料是生物質電廠運維最大的成本,幾乎占到了全年營收的60%。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純發電的生物質電廠僅能維持收支平衡。 假設一個純發電的生物質電廠,裝機規模在130T+3.5W發電機組;一年發2.7億度電,標桿電價按0.35計算;耗費各類秸稈27萬噸,秸稈價格按均價300元計算。 1、標桿電價基礎收益(不含電價補貼):2.7億*0.35-27萬*300-1200萬(各類成本)=9450萬-9300萬=150萬。如果沒有補貼,電廠一年等于白玩。 2、電價上浮20%收益:2.7億*(0.35+20%)+150萬=2040萬。由此可見,電價上漲對生物質發電收益的增加是非常大的。 3、如果計算上補貼+供熱,生物質電廠回收周期在5年,但是電價上浮20%后,回收周期將縮短至3年,這對于資本來說絕對是性價比非常高的投資。 |